探访修水双井绿茶
<p>“南国有嘉木,艾地产佳茗。春来犹几枝,幕阜满目青。”作为江南著名茶区,修水产茶始于唐,名于宋,盛于清,有1200余年悠久历史。</p> <p>大椿乡以一株高八丈、杆粗丈余的椿树而得名,位于修水县西北边陲,与湖北崇阳县大源毗邻,面积148平方公里,人口18126人,耕地11520亩。是闻名省内外的名优特产茶叶,是修水宁红茶、双井绿的主要产地。</p><p><br></p> <p>双井绿茶产于江西省修水县杭口乡“十里秀水”的双井村,五代 毛文锡所著的 《茶谱》记载:“洪州双井白芽,制作极精”。 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非常喜爱家乡的双井茶,常常将双井茶分赠给好友 欧阳修、 苏东坡、 司马光等,并赋诗赞赏。 欧阳修的《归田录》中还将它推崇为全国“草茶第一”。后来,双井茶的品质不断得到提高。1985年在江西省名茶评比鉴定中,被评为全省八大名茶之一。</p> <p>双井茶的制作工序</p><p> 古代“双井茶”属蒸青散茶类,用蒸气杀青,再烘干、磨碎、煮饮。如今的“双井绿”,分为特级和一级 两个品级。特级以一芽一叶初展,芽叶长度为2.5厘米左右的鲜叶制成;一级以一芽二叶初展的鲜叶制成。加工工艺分为鲜叶摊放、杀青、揉捻、初烘、整形提毫、复烘六道工序。 鲜叶进厂后,薄摊2—5小时,然后用铁锅杀青,每锅投入鲜叶0.15—0.2公斤,锅温为120—150℃,炒至含水58—60%为杀青适度。稍经揉捻后,即用烘笼进行初烘,烘温约80℃,烘至三成干,转入锅中整形提毫,待茶叶白毫显露,再用烘笼在60—70℃下烘焙,烘至茶叶能手捻成末,茶香显露,此时含水量约为5—6%时,趁热包封收藏。</p> <p>1985年在 江西省名茶评比鉴定中,双井绿被评为全省八大名茶之一,并荣获名茶 证书;1984年以精致的小包装参加庐山茶叶展销会,博得中外客商、游人、消费者的高度赞赏。</p> <p>无人机鸟瞰茶园</p> <p>双井茶的采法</p><p> (1)手采的基本方法 ①打顶采摘法亦称打头采摘法。是俟新梢展叶5-6片叶子以上或俟新梢即将停止生长时,采去一芽二、三叶,留下基部三、四片以上大叶。一般每轮新梢采摘一、二次。采摘要领是采高养低,采顶留侧,以促进分枝,培养 树冠。</p><p> 这是一种以养为主的采摘方法,一般宜在一、二足龄茶树和更新复壮茶树(更新后一、二年)上采用。</p><p> ②留叶采摘法也称留大叶采摘法。是当新梢长到一芽三、四叶或一芽四、五叶时,采去一芽二、三叶,</p><p> 留下基部一片或二片大叶。留叶采摘法常因留叶数量和留叶 季节的不同而又分为留一叶采摘汉和留二叶采摘法等多种。这种采摘方法的特点是:既注意采摘,也注意养树,采养结合,一般视、树势状况而分别掌握运用。</p><p> ③留鱼叶采摘法也称留奶叶采摘法。是当新梢长到一芽一、二叶或一芽二、三叶时,采下一芽一、二叶或一芽二、三叶,只把鱼叶留在树上。这是一种以采为主的采摘法,是名茶和一般红、绿茶的基本采摘方法。</p> <p>义坑村第一书记大海同志心系村民,坚守扶贫岗位二年多。</p> <p>大家品尝义坑村村民端来的菊花茶</p> <p>美丽的溪口镇义坑村—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的扶贫点。</p> <p>最后我家才女领导有感而发:</p><p>刚到九江时,就听人说修水的"姑丽"(女子)生得漂亮,其实何止姑丽,据传宋代与苏轼并称苏黄的黄庭坚,就是一位才情与颜值齐飞的美男子,不知满口修水乡音会不会影响对游走朝庭的黄美男子的观感,想想也觉得有趣。</p><p> 双井绿茶早在宋代就是贡茶,这应该得益于在朝庭为官的黄庭坚的推荐宣传,不仅他本人,他的一众好友欧阳修、苏轼都有赞誉双井茶的诗篇传世。令双井茶名满天下。</p><p> 修水自古崇尚耕读传统,下地能种田,入第可挥墨,造就了诗文滔滔、茶香袅袅的修河文化。远有黄庭坚、近有陈寅恪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p><p> 来到灵山秀水的茶乡,采茶、制茶、品茶,免不了来一次全方位茶文化体验,一路行下来,口齿生香。</p><p> 品茗怎可无诗?</p><p> 山谷家乡双井茶 ,一啜犹须三日夸。</p><p> 暖水春晖润畦雨,新枝旧柯竞抽芽。</p><p> 一一宋黄庭坚</p><p>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p><p> 穿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茶生先百草。</p><p>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年茶养一两芽。</p><p> 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犹须三日夸。</p><p> 一一宋欧阳修</p><p> 两首诗撞句子:一啜犹须三日夸。看来俺得再夸二日才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