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 |一天“六见”黄庭坚
文化的力量是跨越时空的,即便历经千年,亦能时常相见。说来也神奇,我竟然在一天之内,六次“见”过江西诗派鼻祖黄庭坚。
“一见”盛赞杨风子
这也是每天进出必见的。走廊上挂着以黄庭坚诗为内容的现代书法作品:
“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毛国典先生所写《题杨凝式书》
这首《题杨凝式书》是黄庭坚赞扬唐末五代书法家“杨风子”——杨凝式的七言绝句。大意是,都说兰亭序写得好,想学好可惜找不到灵丹妙药,谁知道洛阳的杨凝式,一下笔便有兰亭序的神采。
杨凝式经典代表作《韭花帖》的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深得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笔意,被称为“天下第五行书”。
▲杨凝式《韭花帖》
作为唐宋书风转换时期的代表书家,杨凝式对颜体书风的全面接受,为颜体书风在宋代地位的确立,以及宋代尚意书风的最终形成,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的作用。
“二见”畅意登快阁
在泰和高铁站,墙上挂着巨幅喷绘《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这是黄庭坚在担任吉州太和县(今泰和县)知县时,写下的七律《登快阁》。
▲泰和县快阁
黄庭坚开篇以“痴儿”自嘲,处理完工作后便前往快阁,傍晚时分、雨过天晴、惬意登楼、极目远眺。
远山上萧条的景色,在低矮的群山衬托下,天宇显得格外高远辽阔。阁楼下清澈的赣江水,倒映着皎洁的明月,水月交融、天水一色、相映成趣。
在这开阔静美的乐景面前,黄山谷松弛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眉头紧皱。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凭栏远望的黄庭坚,面对江河日下的萧瑟,突然感到无比的寂寥与孤独。
他先是想到伯牙与子期,想到知音难觅,想到子期骤然逝去、伯牙砸琴断弦、永远不再弹琴。
他又想到疏狂的阮籍在母亲葬礼上,以白眼应对不喜欢之人,以青眼迎接携带着酒与琴的嵇康。
爱憎分明、多愁善感的黄山谷,最后话锋一转,意气风发地表示,潇洒踏上江舟,在白月光下,听笛声悠扬,豁达畅意、自由自在地回到梦寐以求的故乡——修水双井。
▲黄庭坚故里修水县双井村的进士园
黄庭坚在泰和做了三年县令,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后人为感念他的功绩,专门建了一座“山谷祠”,修了一条“山谷路”。泰和还有一所民办学校,为彪炳山谷道人的文采功德,将自己命名为“山谷中学”。
“三见”天价砥柱铭
在高铁上,对面坐着一位身着唐装、戴着佛珠的中年男子,正刷着禅宗话题的系列短视频。
男子见我一直看着他的手机,以为是自己音量太大,对我笑了笑,向下按了按音量键。
“我对您手机壳和上面的书法很感兴趣,是黄山谷写的吧?”
▲黄庭坚《砥柱铭》
2010年6月3日晚,在北京的保利夜场专拍上,黄庭坚书法长卷《砥柱铭》以总价4.368亿元成交,创造了中国艺术品拍卖的世界纪录。
黄庭坚是北宋大书法家、文学家,在书法上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的行楷书、草书开一代风气,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黄庭坚手书《砥柱铭》,是一幅长达8.24米的书法长卷,包括魏征“砥柱铭”文辞和黄庭坚的跋。后面还有宋元明清26个题跋,外加卷首的黄庭坚像,总长约15米。“砥柱铭”文辞是黄庭坚生前最为推崇的唐代名臣魏征为唐太宗巡猎时奉命之作,取“中流砥柱”之意,全文600多字。
“四见”双井品佳茗
下车后,当我拉开手提袋,取出家人备好的一小盒茶叶,仔细一看,赫然写着“双井绿茶”。
双井绿茶,产自黄庭坚故里修水县双井村一带。
▲盛产宁红茶、双井绿的修水茶园
黄庭坚酷爱家乡双井绿茶,时常将家乡精制“双井茶”推赏京师,一时名动京城。每与友人赠茶时,皆互赠“茶”诗词,以助雅兴。在《满庭芳·茶》词中描述:“北苑龙团,江南鹰爪,万里名动京关。”将双井形如鹰爪的绿茶和建州龙团贡茶并列,后又称双井为“鹰爪”。
黄庭坚还在《双井茶》诗中有:“山谷家中双井茶,一啜犹须三日夸。”在《双井茶送子瞻》诗中称赞:“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故后世将上好双井称作“云腴”。
▲双井绿茶
苏轼以《鲁直(黄庭坚)以诗馈双井茶,次韵为谢》诗谢答称双井为“江夏无双”:“江夏无双种奇茗,汝阴六一夸新书。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玑珠。列仙之儒瘠不腴,只有病渴同相如。明年我欲东南去,画舫何妨宿太湖。”
欧阳修爱饮茶,品尝了黄庭坚赠送的双井茶后,评价极高: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
长安富贵王侯家,一啜犹须三日夸。
梅尧臣从欧阳修处见识了双井绝品茶,题曰:“始于欧阳永叔席,乃识双井绝品茶。次逢江东许子春,又出鹰爪与露芽。鹰爪断之中有光,碾成雪色浮乳花。”
司马光在《以双井送范景仁》一诗称赞道:“春睡无端巧逐人,驱诃不去苦相亲。欲能洪州真茶力,试遣刀圭振谷神。”此处的洪州茶即为井绿茶。
江西诗派“三宗”之一陈师道作《赠鲁直》:“君如双井茶,众口愿其尝。愿我如麦饭,犹足堪饥肠。”并在《后山丛谈》中写道:“茶,洪之双井,越之日注,莫能相先后,而强为之第者,皆胜心耳。”将洪州双井、绍兴日注并称。
双井绿茶因黄庭坚的力推,引得当朝名士、文人墨客趋之若鹜,成为时人追捧的茶中珍品。“南宋四大家”之一杨万里在游历西湖时携得黄庭坚推崇备至的“双井茶”,赋《以六一泉煮双井茶》诗记之。
近人郭沫若在《初饮高桥银峰》中有诗句“肯让湖州夸紫笋,愿同双井斗红纱”,引湖州顾渚紫笋茶、修水双井绿茶比产于长沙玉皇峰的高桥银峰茶。可见双井茶之影响。
“五见”涤溺大孝子
晚饭后散步,行至广场,一老年剧团正在编排一个孝老爱亲主题的舞蹈。
路过时,老阿姨的扇子甩落在地上,我捡起来一看,刚好是二十四孝中涤亲溺器的故事。
▲二十四孝图之涤亲溺器
黄庭坚是个孝子,涤亲溺器讲的就是他亲自为母亲洗涤马桶的故事。
黄庭坚自小侍奉父母体贴入微、耐心细致。因母亲爱干净、几近洁癖,受不了马桶的异味,所以他从小就每天亲自倾倒并清洗母亲所用马桶,数十年如一日。
尽管随着自己名望的升高,有亲戚和仆从争相去洗,但他认为孝事父母是为人子女亲自该做的事,不可以委托他人之手,尽心侍亲和官位高低、财富多少没有什么不同的。
当母亲病危的时候,黄山谷更是衣不解带,日夜侍奉在病榻前,亲自浅尝汤药,没有一刻未尽到人子的孝道。所以在史书上,苏东坡赞叹他“瑰玮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后句就是赞扬黄庭坚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情操,可以媲美古人。
“六见”今生读书迟
已是睡意朦胧,躺在床上,翻开床头柜上的林清玄散文集,刚好看到《书到今生读已迟》。
林清玄引用了修水县志中的一个故事。
▲著名作家林清玄散文精选
黄山谷中了进士,被朝廷任命为黄州知府,就任时,他才26岁。
一天午睡,梦见自己走出府衙,到一个乡村里去,看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太婆,站在家门外的香案前,香案上供着一碗芹菜面,口中叫着一个人的名字。
黄山谷走上前去,看到那碗面热气腾腾,好像很好吃,情不自禁地端起来,吃完了,回到衙门,一觉睡醒,嘴里还留着芹菜的香味,梦境十分清晰。黄山谷认为是做梦,并不以为意。
第二天午睡,他又梦到一样的情景,醒来,嘴里又有芹菜的香味。他感到非常奇怪,起身走出衙门,循着梦中的道路走去,一直走到老太婆的家门外,敲门进去,正是梦里见到的老妇,便问她有没有摆面在门外,喊人吃面的事。
老太婆说:“昨天是我女儿的忌辰,她生前喜欢吃芹菜面,我在门外喊她吃面。每年,我都是这样喊她。”
“您女儿死去多久?”
“已经26年。”
黄山谷心想,自己正好26岁,昨天,正是自己的生日,于是再问她女儿生前的情形,家里还有什么人。
老太婆说:“我只有一个女儿,她以前喜欢读书,念佛吃素,非常孝顺,但是,不肯嫁人,到26岁时,生病死了,死的时候对我说,她还要回来看我。”
“她的闺房在哪里,我可以看看吗?”黄山谷问道。
老太婆指着一个房间,说:“就是这一间,你自己进去看,我给你倒茶去。”黄山谷走进房中,只见房间里,除了桌椅,靠墙有一个锁着的大柜。
黄山谷问:“里面是一些什么?”
“全是我女儿的书。”
“可以开吗?”
“钥匙不知道被她放在哪里,一直打不开。”
黄山谷想了一下,记起放钥匙的地方,告诉老太婆找出来,打开发现许多文稿。细看之、自己写的文章竟然全在里面一字不差。
黄山谷这才明白,他已经回到前生的老家,老太太便是他前生的母亲,老家只剩下她孤独一人。于是,黄山谷跪拜在地上,说明自己是她女儿转世,认她为母,然后回到府衙,带人来迎接老母,奉养终身。
后来,黄山谷在府衙后院植竹一丛,建亭一间,命名为“滴翠轩”,亭中有黄山谷的石碑刻像,他自提像赞曰:
似僧有发,似俗脱尘;
做梦中梦,悟身外身。
后来,清朝诗人袁枚读到这个故事,写下“书到今生读已迟”的名句,意思是说像黄山谷这样的大文学家,诗书画三绝的人,并不是今生才开始读书的,前世已经读了很多书。
一天之内“见”六次,不要说是逝去千年的风流人物,就是今人文友亦是难之又难,全在于黄山谷的恒久魅力,全在于文透纸背、孝悌动天、情深似海、慈悲为怀……
其实,见到黄山谷并不难,有时在黄龙禅寺,有时在杜甫草堂,有时在桃李春风的酒香中,有时在江湖夜雨的灯影里……
夸张一点说,有墨迹的地方就能感受到黄庭坚书法的锋芒,有书香的地方就能领略到黄庭坚文脉的悠长,不管我见或者不见,他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