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婺源绿茶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茶叶资讯 - 婺源县茶旅游和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潜力

婺源县茶旅游和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潜力

来源:茶叶资讯 / 时间: 2024-12-31
一、茶文化产业现状与问题 (一)茶文化的主要内容 1、茶俗 (1)产制习俗 唐代产茶为蒸青团方形饼菜,在铁制的模子中压成,有的还饰以花纹;宋代,民间出蒸青散茶;元朝,制法日精:“茶叶采讫,以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略揉之,入焙匀播火,烘令干,勿使焦”;明朝,蒸青团茶逐步绝迹,炒青散茶兴起,炒青散茶兴起,其制作方法流传至今。 经长期生产实践,在茶农中广泛流传的产制习俗谚语较多。管理方面有“七挖金,八挖银”,采摘方面有“清明茶叶是个宝,立夏过后茶粗老,谷雨茶叶刚刚好”,“清明早,立夏迟,谷雨前后最适时”,“明前茶叶是贡品,谷雨仙茶为上等,立夏茶叶为下等”,“立夏茶夜夜老,小满过后茶变草”,“采顶茶,采单叶”,“采茶晴日,阴天最适;茶掐指尖,勿取拇指”;制作方面有“即采即制,不得留(客)过夜”,“杀青锅要洗净磨光,火要先高后低,翻要抖撒匀透,紧条后要搓形”,“杀青和初干,打扇去火气”;贮茶方面有“宜燥又宜凉。湿则味变而香失,热则味苦而色黄”。 (2)路亭施茶 村里设茶亭,始于一千多年前。五代时期,一方姓阿婆为人慈善,终年在浙岭山脊独守路亭。汲岭泉,煮绿茶,敬奉四方来往之客,凡穷儒肩夫不取分文。她死后葬于岭上,上感其恩惠,捡石堆冢,以报其德。明代许仕叔《题浙岭堆婆石》诗云:“乃知一饮一滴水,恩至永远不可磨。”在方婆事迹影响下,一些山亭、路亭、桥亭、店亭设缸烧茶,不收分文,有的还挂帘旗,上写“方婆遗风”四字。一些离村子较远而又偏僻的地方都设有茶亭,住着一家子人,男的耕种山田,女的在亭中烧茶做针线。这些茶亭的建筑,有的粗犷而带点原始,有的古色古香,也有的雕梁画栋颇为优雅。茶亭烧茶用的是茶罐,舀茶用一个斜面小竹筒,装有长长的竹炳,也有的用瓦缸煨在热火灰上保温。烧茶用水,有的是山泉水,也有的是溪涧源头水。所用茶叶,多是村民自采自制的山茶。这种古雅朴实的乡风世代相传。 (3)村规民约 婺源民风淳朴,在茶叶买卖中重信义、守信用。1991年,在清华镇洪村发现了一块道光四年(1824年)所刻立的公议茶规石碑。此碑长130公分,宽60公分,镶嵌在洪村祠堂墙中,碑文记载了当时村里买卖茶叶所制定的村规民约。石碑原文是: “同村公议,演戏勒石,钉公秤两把,硬钉贰拾两。凡买松萝茶客入村,任客投主入祠校秤,一字平秤,货价高低公品公卖,务要前后如一。凡主家买卖客,毋不得私情背卖。如有背卖,查出罚通宵戏一台,银五两入祠,决不徇情轻贷,尚有强横不遵者,仍要倍罚无异。 买茶客入村后,银色言明,开秤无论好歹,俱要扫收,不能蒂存。 茶秤时,明除净退,并无袋位。” 类似的村规民约,县内各地多有之。 (4)尊儒疏财 婺源是南宋大儒朱熹的故里。茶商们受崇儒重道的社会环境熏陶,大多能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他们不取不义之财,反而疏财行义,急公好施,贾而尊儒,耕读传家。分三类记叙: 亦儒亦商:茶商们皆以知书达理为荣。民国庚申县志记载:王云翔,经商闲时,于中西政要诸书,手加丹黄,尤淹贯问,凿凿指示,并竭力维持地方公益;潘开祥,为振兴合族文化,首捐租六百秤,课文资给;俞廷杰,建奇观楼,与同志诗文唱和,太史郑题曰“望重儒林”;赵之俊,业茶起家后,输千金筑书斋,置学田,以培人才。 崇尚俭朴:茶商们在创业时生活节俭,以利资本积累;致富后仍保持俭朴本色。如俞荣,虽以茶业致饶裕,但布衣蔬食如故;俞起鸾,承父茶业客粤东,不为粤俗繁华所染;汪晋和,承先人茶业,艰苦经营,累赀巨万,但持家律己,蔬食布衣,休宁婺源往来不假舆马。 乐施公益:茶商致富后,多献田办学,捐建桥路,赈饥救灾,急难救人,以造福桑梓。如汪晋和,兄嫂殁,遗三孤,抚之如子,教育成人;戚党贫乏者,多见赒恤之;地方公益,竭力捐输。汪鸣球,业茶渐富而俭约如故,惟公益事业慷慨解囊,架桥筑路、重修宗祠庙宇、立义仓救灾民,输巨资参与创办紫阳中学,设族立小学,毫无吝意。 2、茶道 (1)内在精神 大凡茶文化发达的地方,产茶是无疑的。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的婺源,历史上曾称为“吴头楚尾”,就是块出名茶的灵秀之地。婺源产茶,唐代陆羽《茶经》中便见记载。宋时,婺源的谢源茶已被誉为全国六大绝品茶之一。明末清初,其四大名家——溪头梨园茶、砚山桂花树底茶、大畈灵山茶和济溪上坦源茶均为贡品,一时名重天下。茶在唐已成“举国之饮”,茶道也随之大兴,婺源当不例外。史载:南唐宣歙兵马观察使查文徵,弃官后曾隐居于婺源蚺城(今县城)西郊。此地林壑幽美,更有一泉清澈甘冽。查常与县令廖平临泉烹茗论道,后人遂称此来为“廖公泉”。 南宋以来,特别是明代,婺源因是朱熹故里,儒学盛行,文风鼎盛,茶礼、茶俗就蔚然成风,在文人的推动下,茶道也不断发展丰富,融进了更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由于主体、地域文化条件的不同,茶道在实际生活中也是多层次的,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审美意识。婺源茶道中的“农家茶”、“富室茶”和“文士茶”,正是从民间整理而成的,反映出不同层次的文化形态。 比如,在婺源乡村,不仅家家会种茶,而且人人善做茶、饮茶。他们不论是上山伐木,还是下田耕作,都要带上用竹子做成的茶筒。为了路人方便,村间道路还设有茶亭。家里待客,更是非茶不可,铜壶烧水,瓷壶冲泡,然后再分茶敬客,盛茶则用“汤瓯”,一种类似小碗的茶具。这就是“农家茶”,形式比较简朴,贵在真诚亲切。而“富室茶”,则迥然相异。富裕人家,房子高大宽敞,会客常在堂前或花厅,窗棂明灿,桌椅红亮,有些还在墙上挂几轴书画,颇具气派。客人无论是围八仙桌或分列两旁,坐位均有大小之分,因此,敬茶时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顺序,不能有些许差池。茶具,亦更讲究,一般用锡制的通气壶烧水,有的还用银壶。饮茶则是粉彩、古彩或青花的“滗盂”,大多是瓷托,亦有用锡、银托的,真可谓器尽奢华。 最讲究的当推“文士茶”。婺源历史上属新安文化,儒雅风流。因此,文人学士品茶,一讲“境雅”,或竹坞流泉,或幽院明轩。二要“器雅”,泥炉鄣炭,瓦罐竹勺,茶碗也以古朴为上。三就是“人雅”了。人是品茶的主体,当然是最重要的。至于泉之高下,火之文武,水之三沸,泡之疾徐,更是无以穷尽,追求的是一种“汤清、气清、心清”的神妙境界。论茶道,当不仅仅是如何煮水,如何冲彻等等,否则,那只是泡饮的方法而已。所以称之为“道”,更重要的是在茶的泡饮过程中,寄寓了一定的哲学思想和道德精神,正因为此,茶才可以立德,可以养俭,可以陶情。婺源茶道在礼仪、程序、表演、服饰等设计上倡导的“敬、和、俭、静”,便蕴含了丰富的内容。当然,时至今日这四个字又注入了时代的新意。 敬——以茶敬客。不仅表达对客人的尊敬,而且也显示了主人真诚、纯朴的传统美德。 和——茶味清和。世间万物,和谐相生;人之间平等相待,和谐相处,建立美好的人际关系。 俭——茶性俭。精行俭德可以养廉,君子上交以茶当酒,倡行清廉节俭之风。 静——茶之功可消除心灵杂念。通过品茶,启发思维,修身养性,静以致远,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这就是婺源茶道的内在精神。通过这种精神的传递和感悟,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由己及人,那么茶道就必然会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文化层次和思想境界。 (2)表演形式 经过长期的历史实践发展,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家茶、文士茶和富室茶等茶道系列,三种茶道表演各具特点。 农家茶道表演程序依次为摆具、备茶、赏茶、荡碗、投茶、冲泡、分茶、敬茶和品茶等九道,当然,茶叶用的是特级56[婺源绿茶](/)78,水则是山间清醇的泉水,茶具为青花瓷壶与茶盅和铜壶。在悠扬的古乐声中,身着青花衣裤、头顶青花头巾、腰系肚兜的村姑,迈着轻盈的脚步,依次倒水洗盅。再用铜壶煮水,随之投茶入青花瓷壶。待水沸后,注入青花瓷壶。此时,壶中茶叶的清香随着壶中的热气向外散出,沁人心脾。而后,村姑手执瓷壶,依次从前至后,由左向右,为茶客斟茶。茶姑于举首投足之间,传递着婺源乡村淳朴的待客殷情,使人倍感亲切。 文士茶则为文人雅士们所钟好。在静雅的书斋庭院,淡淡的书画墨香飘逸堂间。在这种场合饮茶、谈经、悟道,别有一番雅趣。所以,文士茶茶道追求的是一种清新雅致的修身养性的境界。文士茶道表演依次分别为摆具、焚香、畲手、备茶、涤器、置茶、投茶、洗茶、冲泡、献茗、受茶、闻香、观色、品味、上水和二道茶等17道程序。当然,文士茶所选用的茶与水,都是极其讲究的,茶要婺绿茗眉、灵岩剑峰,水则是地下水或山泉水。在幽雅的丝竹声中,上着蓝便褂、下穿大摆该边罗裙、腕带玉镯的茶道小姐,先是焚香敬茶圣陆羽。接着便着手盟手、备茶、赏茶、涤器,再置茶、投茶、洗茶、冲泡。冲泡茗茶时,手执茶壶的茶道小姐将壶嘴三上三下,泻出水柱细长如链,俗称“凤凰三点头”。壶茶注入茶盅,盖上茶盖,轻轻半揭开茶盅盖,荡开漂浮在上的茶叶,细细品味,茗香留口,舌底生津。 富室茶则是富裕人家于堂前花厅招待贵宾的一种高贵的茶道。茶客安坐于太师椅上、八仙桌旁,享受茶道小姐殷勤的服务。富室茶选用婺源墨菊茶和山泉水,茶具为汤瓯、锡壶等。其茶道表演程序,依次为设具、备茶、赏茶、涤器、凤茶、冲泡,敬茶、受茶和品名等十法。身着浅色旗袍的茶道小姐显得荣华富贵、端庄雅致,每一程序都落落大方,轻慢飘逸。所以,有人为婺源茶道表演题词说,“茶道是诗,茶道如舞”。
婺源绿茶网(www.wuyuans.cn)立足千年茶乡江西婺源,向您分享婺源茶的魅力。婺源绿茶(茗眉、仙枝、特供)婺源红茶以及特色菊花茶茶品。同时为您分享中国十大名茶以及全国各地的特色茶叶产品。如果您也喜欢茶叶,可以与我们交流学习,微信号: 17687932030 婺源余先生。

相关产品

在线客服
微信联系
客服
扫码加微信(手机同号)
电话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