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乡婺源:一位婺源老“茶人”的回忆
来源:茶叶资讯 /
时间: 2024-12-31
茶乡婺源:一位婺源老“茶人”的回忆
茶叶还是那样翠绿,茶味还是那样香浓,但是,谁解30年来茶中味?江西唯有婺源人。婺源现在以中国最美乡村闻名,而在很多年前,对外宣传的口号是茶乡婺源。
因为,对当年的婺源县来说,这片绿叶,关系着婺源的成败与兴衰。
一、同是做出口,销路不一样
2008年9月14日上午,婺源县一茶庄里,走进一位年过半百的女人。她平静地取过货架上的一把紫砂壶,往壶里放了一撮[婺源绿茶](/),冲上水,嘬了一口。然后和店主聊了起来。店主告诉记者,她每天都要来店里坐上一两个小时,因为这是一家茶叶公司的销售部。而她,在这家茶叶公司里兼着一份闲职。哪怕在店里坐一刻钟,她都觉得这一天很充实。店主说。
她叫俞京红,现在已退居二线。而此前,她是婺源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分管的工作中,最被她看重的,就是茶叶生产工作。
可以说,俞京红和婺源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她是江西婺源茶校最早的一届毕业生,在基层当干部时,管辖的区域是有名的茶区。在她分管茶业的上世纪末,在很多讲话材料中,出现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婺源是著名的茶乡,拥有十几万亩茶园面积,家家种茶,婺源茶叶税收占了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记者指着货架上的各种等级和包装的茶叶,问:你们店里的茶叶,大部分出口欧美,这是你当年做副县长时想不到的吧?
俞京红说:这话不够准确,应该说婺源茶叶一直是出口的。计划经济时代,主要是非洲人吃绿茶。所以婺源茶叶全部出口非洲;后来,科学家说绿茶是最好的饮料,一向喜欢吃红茶的欧美人开始吃绿茶,所以现在的婺源茶叶,销往国外的,基本上都是欧美国家,因为价钱好。
她指着记者写的一篇文章纠正说:‘绿色’两字应该改成‘有机’,‘绿色证书’是我们国家自己颁发,而我们茶叶的‘有机证书’是欧盟认可的。也就是说,现在卖到欧美国家的婺源茶叶,全部是有机茶。香茶自然卖出了辣价钱。
二、同是做出口,渠道也不一样
计划经济时代,婺绿统购统销,但由于婺源茶叶品质很好,通常把4**婺源绿茶**在出口的中国绿茶中当作"味精"。也就是说,绿茶中掺上一些婺绿后,品质就上去了。当年只有两家口岸销婺源茶叶,一家是上海口岸,一家是南昌口岸。每年春节前,两家口岸的负责人会坐到县政府,争抢4**婺源绿茶**的出口指标。换句话说,当年4**婺源绿茶**,不需要自己跑出口。
而现在,出口到欧美的婺源茶叶,全部是企业行为。
区别不言自明,计划经济时代,婺源茶叶做了无名英雄出口到非洲的绿茶,打上的标签全是中国绿茶;而现在销往欧美的茶叶,在原产地一栏中,注明了江西婺源等字样。
三、同是不愁嫁,新娘不一样
二三十年前,说起婺绿,挂在婺源人嘴上的一句话是:皇帝女儿不愁嫁。
国家对茶叶统购统销的体制,让婺源茶叶不愁销路。县管的只有一家茶叶公司,只有县城一家茶叶精制厂。茶叶公司管购销,购得茶叶后,加8%的利润,销给茶厂;茶厂对茶叶进行精制,再运给口岸。
茶叶公司在每个乡都设有茶站,归茶叶公司管理,农民采摘了茶叶,交给茶叶初制厂。初制厂再把粗茶卖给茶站。全县上十万茶农,只生产一种茶叶粗茶。县茶厂精制的茶叶,也没有牌子,从低档到高档,都有唛号,即用数字代替,比如59、60等,而最好的茶叶,唛号是002。
在计划经济时期,是不允许产品有自己的名字的,这一点,也在婺源茶叶上留下了明显的印记。就像30年前出嫁的新娘,一律的涤卡翻领上衣、齐耳短发和方口布鞋。但是,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外贸体制的改革,茶叶不再作为国家统购统销的农产品,婺源人一下子傻眼了!茶叶卖不出去了,很多茶农挑着一担一担的茶叶堵到县长家的门口,要县长把茶叶买下来。
说到底,婺源这个近3000平方公里的大茶区、大茶厂,竟然没有自己的销售员。
如果说,计划经济时代婺绿不愁嫁,是因为婺绿为皇帝女儿的话,那么,进行市场经济时代,皇帝女儿一下子沦为贫家女,开始愁嫁了。
俞京红对记者说,婺源茶叶外贸统购包销时,茶叶只有一种品相;市场一放开,一系列的问题蜂拥而来。这个时候,婺源人要感谢得雨活茶和浮梁仙枝的进入。
生产得雨活茶和浮梁仙枝的企业都在婺源县边上的景德镇。这些企业来到和浮梁想接壤的婺源县古坦乡,请这里的农民采摘茗茶。
茗茶是什么茶?婺源10万茶农不知道。婺源人只熟练摘满膘茶即每片茶叶都成长完全后的茶叶。要古坦的茶农采摘莲子芯一样的茗茶,怎么都接受不了:半天还采不到一公斤,家里吃什么?
但后来的事实让古坦茶农尝到了甜头,因为一公斤茗茶的价格相当于满膘茶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俞京红说,当年摘满膘茶的时候,古坦一户农民茶叶收入只有三四百块钱,现在一年几千块钱了!
婺源人开始懂得一个道理,进入市场经济时代,茶叶原来像青春亮丽而新潮的新娘不愁嫁一样,越嫩越好销。
俞京红告诉记者,当年她分管茶业时,婺源街上的茶叶店还不多,现在,婺源县城的茶庄已经超过了100家。茶叶包装告别了30年前的白色塑料袋的一统婺绿的款式,各种材料、各种形状、各种档次的包装应有尽有了。
四、设卡和免税,茶农全解放
二三十年前,婺源没有茶叶不行,因为茶叶税收占了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现在,茶叶在婺源经济发展中并不占主导地位。工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代表了婺源经济生活的主流,而茶叶、茶农都得到了全面解放,走向了市场。茶叶的文化色彩越来越明显,融入了婺源县平民百姓和游客的日常生活之中。
二十年前的婺源,有一个特殊现象,就是条条道路有人拦,乡乡镇镇都设卡。拦什么?拦运输茶叶的人和车辆;卡什么?卡住茶叶特产税不外流。
这可以理解,茶叶特产税的税率是23%,每个乡镇都有茶叶特产税的税收任务,流失一担茶叶,就是一笔税收啊!
过了若干年后,设卡明显行不通了,特别是外贸体制改革以后,茶叶经营放开,设卡既不合理也不合法。但是,税收不能流失。怎么办?县里想了一个办法,便是把茶叶特产税分摊到茶园里。也就是说,按照茶叶的面积,计算多少特产税。
推行这种做法以后,最严重的后果马上显现了出来,茶农宁愿让茶园荒芜,也不愿交纳茶叶特产税。许多农民抛弃了茶叶,外出打工。没有茶叶的采摘,怎么去向农民收税?
婺源茶叶生产几乎进入了崩溃边缘。俞京红说:我当时在武口茶场当书记,记得县委书记还在报纸上发表了长篇文章,叫做《茶乡的困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困惑很多,出路却一时难以没找到。最后,还是得益于国家对农业特产税政策的改革,茶叶特产税也随之被取消。这才真正让婺源茶叶有了一片广阔的发展天空。
从设卡到免税,婺绿见证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跨越。
五、茶中生产到底应该成为主业还是副业?向何处走?5
5
婺源县委、县政府已经不太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因为市场才是风向标。所以才有了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的茶园涌现了出来,才有了真正的茶叶龙头企业。如果说当年村村办茶叶初制厂是计划经济的特殊产物的话,那么,现在有些村淡化了茶叶生产,正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
不必再为荒芜一两垅茶叶一级一级开会,一层层发文件干涉了;也不必为茶叶品牌问题,政府职能部门争得面红耳赤了;再不必为了茶叶的种植面积或产量,一级一级签订责任状了。
时下谈得最多的,是茶叶品牌的好坏,谈茶道的雅俗共赏。
俞京红呷了一口浓香的婺源茶,意味深长地说:品尝4**婺源绿茶**,就是品读婺源一部改革开放的史诗。5
85
我是4**婺源绿茶**网 小余5
加我好友,为您提供免费咨询
婺源绿茶网(www.wuyuans.cn)立足千年茶乡江西婺源,向您分享婺源茶的魅力。婺源绿茶(茗眉、仙枝、特供)婺源红茶以及特色菊花茶茶品。同时为您分享中国十大名茶以及全国各地的特色茶叶产品。如果您也喜欢茶叶,可以与我们交流学习,微信号: 17687932030 婺源余先生。
下一篇: 婺源绿茶,一片树叶的故事